作者: 刘卫国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5-24 09:18
中国菏泽网消息 (记者 刘卫国)定陶区滨河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聚焦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五大振兴,依托龙头企业形成的5G新材料、高端纤维以及医疗器械三条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创业车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布局,打造乡村振兴“连片风景”。
强基固本
铸就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滨河街道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提升组织“引领力”。建立科级干部包保制度,每月到村调研不少于2次。
街道党工委通过“党建夜谈”“小马扎议事”等多种方式,让群众心声直达街道,大大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为提升各支部“战斗力”,街道党工委以“两规范两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瘦身提质行动,累计整顿强基村党组织5个;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16个农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街道党工委大力提升头雁“引领力”,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行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出台了《滨河街道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方案》,以牛楼村为中心,带动周边村互帮互促,共同发展;坚持“一村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品牌创建行动,陆续打造了 “四则运算工作法”“富美牛楼”等党建品牌。
打造铁军
注入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滨河街道不断完善《农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一带、两提升、三锻炼、四运用”的培养机制,激发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开展了新一轮农村“两委”后备干部续航五年行动计划,不断为基层输送新鲜血液。
5月22日,滨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田瑞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共培养后备干部35名,招募‘乡村治理合伙人’16名,其中挂职主任4名,涵盖蔬菜育苗、苗木种植、种粮大户、电商直播、物流运输等各个行业。”
街道党工委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今冬明春”培训班10次,累计培训党员1776名,实现全覆盖。依托“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党建网格,889名党员联系户联系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滨河街道创新实施“街长、胡同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街长、胡同长”作用,在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信访隐患以及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实现网格动态化管理,用一组组“微模块”汇聚成“治理基层、服务基层、发展基层”的“新平台”。截至目前,共招募“街长、胡同长”344名。
培育产业
书写乡村振兴“致富宝典”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壮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企业园区经济、创业车间经济和农业强村经济三个经济圈;依托天厚5G新材料、圆天缘大健康产业园、融泽新材料、一诺医疗器械、华泽高端纤维智能制造项目等龙头企业形成的5G新材料、高端纤维以及医疗器械三条产业链,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吸收到企业,目前带动就业2000余人,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田瑞强说。
滨河街道整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新建牛楼、王店、许庄精品车间3处,其中牛楼创业车间面积5600平方米,投产后预计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增加地方财政税收300万元,村集体增收5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以建设创业车间为杠杆撬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以基层党建示范引领为契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如马纪庄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动村民搭建种植高标准蔬菜大棚130个,牛楼村创新合作社经营模式,以自愿入股分红的方式统一栽植90余亩精品酥梨,刘楼村结合实际,整合闲散土地种植乡土树种400余亩,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厚植文化
提振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滨河街道围绕“党建+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路径,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现有国家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街道被评为菏泽市“书香街道”,姚庄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社区,牛楼村被评为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街道党工委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对照“6有标准”,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场建成率100%,打造牡丹书房2处,为文化底蕴的积累提供了助力。
街道党工委围绕“五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定陶好邻里、文化进万家、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家风家教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系列活动,打造“周末有‘阅’”“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品牌。
街道积极培育文明新风,提振“精气神”,引导各村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道”“好公婆、好媳妇、好楼长”等“四德”模范人物评选100余场次,组织免费送戏、送电影下乡400余场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扮靓颜值
擦亮乡村振兴“绿色名片”
滨河街道坚持落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经济适用”三个要求,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多举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动员党员240余名、群众3000余名对村内外、房前屋后的杂草杂物、乱堆乱放等进行拉网式清理。同时,群众主动通过出让等方式提供空闲地打造休闲娱乐场地9000余平方米,提升村民生活环境。
街道党工委发动各村村民捐赠房前屋后的老砖旧砖等用于残垣断壁整治和道路整修,利用各户拆除的废旧瓦片砌成造型多样的花园墙,合理利用废坑塘修建养鱼塘,通过“变废为宝”,实现“花小钱,办大事”。针对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创新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零星边角地以及抛荒地等,打造了菜园、公园等小生态版块40处,美化坑塘6处。
街道以推进“五堆”清理为突破口,全面清理转运村内外、村庄道路的存量垃圾1100余处、885吨,整修残垣断壁170处,清理道路275公里,清理下水道68处,修缮主次干道20余条,清理河道3600余米,清理淤泥垃圾3000余公斤,彻底破除“脏、乱、差”顽疾。